木木文学网 - 都市青春 - 电影教师在线阅读 - 第2007页

第2007页

    张纯如非常生气,对丈夫道格拉斯道:“这事真是难以想象。奔驰公司敢威胁《新闻周刊》,只要刊登犹太人关于纳粹大屠杀的文章就撤销广告吗?”

    道格拉斯道:“不可能。奔驰公司敢这么做一定会变成世界级的丑闻!”

    张纯如道:“是的,但东瀛公司却这么做了,而《新闻周刊》竟然答应了!”

    在场的美国媒体并没有觉得惊讶,毕竟在90年代东瀛经济全球排名第二,东瀛企业是《新闻周刊》这些杂志的大金主,而中国还很弱,很少有企业会在美国的杂志上打广;《新闻周刊》偏向东瀛企业并不奇怪。

    现场的华裔和中国记者想起了程瑞芳的话“人弱了别人会欺负你,国家弱了别人更会欺负你”,事实就是如此,以前中国弱,没人把中国人当一回事,好莱坞影视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,但现在好莱坞作品里中国人的形象越来越正面了,因为中国越来越强,成了好莱坞的大金主,没有谁愿意和自己的钱包过意不去!

    道格拉斯道:“你打算怎么办?”

    张纯如作了个深呼吸,让自己冷静下来:“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和《新闻周刊》签了合同的,如果《新闻周刊》不刊出书摘的话,他们需要给出更好的解释。如果确定《新闻周刊》是迫于日方压力决定不再刊登书摘,那我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。我相信美国的华人社团和许多人权组织都会百分之百支持我!”

    11月10号晚上,张纯如收到了订阅的《新闻周刊》,她发现当期杂志特别厚,里面刊登的东瀛公司的广告正好是平常的两倍之多。张纯如告诉道格拉斯,这是个好征兆,《新闻周刊》很可能与广告商达成了某种妥协方案,确保下一期杂志上的东瀛公司广告转到这一期上刊出,从而避免这些广告商面临资助登有《南京大屠杀》一书节选的杂志出版的“窘境”。

    第二天上午,张纯如收到《新闻周刊》国际部负责人的电子邮件,他们告诉张纯如,书摘也不会在11月24日出版的那一期上刊出。

    张纯如立刻给汤姆·马斯林打电话,问道:“到底是怎么回事,书摘什么时候刊登,还会不会刊登?”

    汤姆·马斯林回答道:“这不是我能决定的,现在书摘不在刊出计划表上,上面没告诉我为什么会是这样,也没告诉我什么时候刊登。”

    挂掉汤姆·马斯林的电话后,张纯如真的愤怒了,马上打电话给哈珀柯林斯出版社,问如果《新闻周刊》不刊登书摘,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。张纯如告诉出版社,他们应该给《新闻周刊》去电话,问他们如果书摘没有在17日或24日出版的杂志上刊出的话,她应该对记者们怎么说,要不要说《新闻周刊》受到了某些压力?张纯如还要求依照合同对她予以补偿,同意她在17日那天接受记者采访,因为她已经安排好了演讲和采访计划,书摘未能按计划刊出并不是她的错。

    11月12号,啥珀柯林斯的法务部门用电子邮件通知张纯如,他们刚刚收到《新闻周刊》的确认信,《南京大屠杀》书摘将刊登在12月1号的杂志上,将于11月24日上市,张纯如之前为图书销售所作的宣传并不会影响到书摘的最终刊发。

    张纯如和银幕前的观众看到邮件后,都微微松了口气。不过大家心头的疑虑并没有打消,大家都相信东瀛右翼一定不会善罢甘休,除非亲眼见到书摘上市,否则谁也不能保证书摘一定会出现在12月1号的《新闻周刊》上。

    11月24号这天,张纯如什么也没有做,就坐在房间里等最新一期的《新闻周刊》。整个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,坐立不安,在房间里走来走去。银幕前的观众心弦也都绷紧了,不知道书摘是否会顺利发表。

    下午1点,张纯如给报刊亭打电话,问12月1号的《新闻周刊》是否送到了。他们告诉张纯如杂志还没来。张纯如问什么时候会来,他们回答说,很难说,有时候周一就送到,有时候会等到周二,就算今天到也要晚上去了。

    没过多久张纯如又忍不住给报刊亭打电话,问《新闻周刊》是否到货。在此之后,张纯如又给报刊亭打了好多次电话。直到下午5点,报刊亭的告诉张纯如,《新闻周刊》到了!张纯如马上跑出去,在报刊亭发疯似的翻动杂志。

    《新闻周刊》封面上没有任何关于书摘的信息,翻开杂志,杂志内页的“本期推荐”中也没有,不过当银幕前的观众顺着张纯如的目光顺着杂志的目录往下时,他们看到标题“揭露南京大屠杀”。张纯如长长舒了一口气,观众心头的石头也落了地。

    张纯如站在报刊亭前,将书摘从头到尾读了两遍,然后买了五本,像一只快乐的鸟儿似的飞回了家。张纯如打电话给丈夫,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和好友,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。

    这天晚上,张纯如把《新闻周刊》翻开给道格拉斯看,整本杂志上没有一个东瀛公司的广告。他们又翻了翻以前的《新闻周刊》,每期基本上会刊登4到5个东瀛公司的广告,包括索尼、丰田、佳能、东芝等等。此外,本期《新闻周刊》封面没有出现关于书摘的特殊标题,杂志内页的“本期推荐”中也没有书摘的介绍。显然,《新闻周刊》不想过分突出这篇书摘。

    尽管《新闻周刊》上的书摘并没有出现在当期的封面标题上,而且推迟了两周才刊出,错过了最佳书评时间,但它仍极大程度地帮这本书提高了知名度。